您好,欢迎您访问陕西省上海商会官方网站
联系我们
  • 邮箱:
    sxshsh@126.com
  • 电话:
    18092060486 18092411890
长征精神光耀千秋

      金秋十月,历史的指针回拨到1934年至1936年间。人们再一次聚拢在长征路线图前,凝视革命先辈一步步踏就的行军路线,萦回蜿蜒,一路西去北上。那是一条写满奋斗、牺牲、救亡的路,那是第一代中共领导人为了抗日救亡的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,战略迂回、浴血奋战的路,那是一条将士生死相依、军民患难与共的路……红星照耀中国,一支支拖不垮、打不散的红色队伍,如钢铁洪流般奔涌在中国的大地上。尽管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何处是落脚点、何时是胜利日,但他们始终将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,始终坚信“只要跟党走,一定能胜利”!因此,长征,是“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”,是“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”,是“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”,是“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”。在这条不断迂回、不断突围的路上,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气吞山河的革命壮举,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。

“苦不苦,想想长征两万五。”长征已成历史,但长征精神光耀千秋。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,我们集中介绍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、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举办的相关纪念主题展览中的部分代表文物,以期更多的读者能够在历史遗存中真切感受革命先辈浴血的荣光,进一步深刻领悟长征精神的历史价值和当下意义。“新的长征”,同样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,同样需要长征精神为之注入强劲的动力。

——编 者 

 

信念史诗:

坚信正义事业必胜

工农红军的长征不仅仅是战略转移,也是表明革命立场、传播革命理想和信念的征程。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中国共产党号召抗日救亡,但国民党政府置民族危亡于不顾,面对日渐壮大的红军及其革命根据地,坚持“攘外必先安内”,调兵百万“围剿”各苏区。为摆脱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的困境,推动抗日运动发展,中央及各路红军纷纷开始战略转移,踏上了漫漫长征路,向国民党统治薄弱地区和抗日前线进军。拯救民族危亡和北上抗日,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,是各路红军的旗帜,也是红军将士战胜千难万险、取得长征最终胜利的强大动力。

艰苦岁月:

不畏险阻、不惜牺牲

漫漫长征路上,回荡着一曲曲九死一生的壮烈悲歌。红军将士冒着风雪、顶着寒风、忍着饥饿、受着严寒、吃着草根、啃着树皮,在前有阻敌、后有追兵的行进中,突破湘江、四渡赤水、巧渡金沙江、强渡大渡河、飞夺泸定桥……他们跨越滔滔急流,征服皑皑雪山,穿越茫茫草地,转战十余个省,渡过近百条江河,翻越了20多座雪山,打响了600余次战役战斗,战胜了人世间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险。多少个生命在战斗中牺牲,多少个生命未能走出空气稀薄、人迹罕至、气候变化无常的高原,但他们依然坚信,为了革命的胜利,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!

拨正航向:

独立自主、实事求是

长征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处理党和红军重大问题的开端。在与共产国际的直接联系中断、生死攸关的时刻,中共中央从实际出发,独立自主确定战略转移方向、改组中央领导机构、实施作战指挥、选择长征落脚点。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——1935年1月,遵义会议召开,纠正了“左”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,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。毛泽东等党和红军领导人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出奇制胜,率领各路红军四渡赤水、兵临贵阳、威逼昆明、巧渡金沙……彻底摆脱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,实现了战略转移中的一个个胜利。

众志成城:

严守纪律、紧密团结

长征路上,尽管各路红军出发的时间、地点、路线各不相同,但都以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要、以党和革命的根本利益为重,自觉服从大局,统一行动、互相策应,讲规矩、守纪律,特别是在经过多民族聚居省份时,注重宣传和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,反对民族压迫、消除民族歧视,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,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,实行宗教信仰自由,争取团结各民族上层人士,建立民族统一战线,因此红军所到之处,均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支持。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,工农红军空前集中、团结和统一,形成了众志成城、致力抗日的崭新局面。

军民情谊:

生死相依、患难与共

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人民群众在一起。长征期间,“所到之处,秋毫无犯”的红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理解、支持和拥护,沿线群众主动帮助红军筹粮捐款、烧水送饭、收集情报、救护伤员,直至参军作战,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。红军灵活多样的文化宣传也深受沿途群众的喜爱。他们书写标语口号,绘制宣传画,创作诗词、歌曲,出版战地报刊等,鼓舞了士气,激励了斗志,也消除了沿途群众对红军的误解,团结了开明绅士,瓦解分化了敌军,扩大了红军的影响。历史证明,紧紧依靠人民群众、充分发动人民群众,是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。
(来源:网易新闻)